起名字典:“鄉”字起名寓意解析大全
汉字寓意搜索:
鄉字的基本信息:
拼音 | xiāng | 五行 | 水 |
部首 | 阝 | 部首笔画 | 2 |
是否常用 | 否 | 康熙笔画 | |
五笔 | XTYB | 简体笔画 | 11 |
鄉字的取名寓意:
鄉字总体寓意是鄉字的基本解释:
鄉 xiāng 见“乡”笔画数:11; 部首:阝; 笔顺编号:55345115452
简体字:鄉,繁体字:鄉。字源详解图片:
鄉字的详细解说:
“卿、 乡、 飨、?”几个字同出一源。 “?” 是 “卿” 、 “乡” 、 “飨”的初文, 甲骨文写作 “、、 、” , 象两人对面进食之形。 金文写作“、 、、 ” 。 《金文编》: “卿, 象两人相向就食之形。 ”左右的人形虽写法不同,或跪或蹲或立,但人物生动可辨; 中间是有盖的食器,故金文3也写作 “合” (盒)。本表示同乡,乡党(原始部落的族人) ,为表示族人集会“大餐”下加“食”字成“饗 (飨)” 。“卿”字后借指天子对诸侯及高级官员的称呼。 《说文》: “卿, 章也。六卿……。 ”秦小篆分别写作“(卿) 、 (飨) 、 (乡)” 。汉代的隶书( 《乙瑛碑》 )虽努力将笔画拉平,但仍可看到与篆书的传承关系。
鄉字的意思:
暂无。鄉字取名好不好?鄉字为取名不常用字,寓意一般。注意起名不能只看字,要结合八字起名才吉祥。
鄉字的使用比例:
鄉字在人名库中出现次数约:1次,用于第一个字占:81%,男孩名字占50%,女孩名字占:50%。
鄉字的寓意:
无内容
带鄉字的名字推荐:
男名:女名:
带鄉字的相关成语:
与鄉字相关的诗词:
与鄉字同音的文字:
与鄉字同部首的文字:
与鄉字同五行的文字:
鄉字的字源演变:
鄉字汉语大字典解释:
[①][xiāng][《廣韻》許良切,平陽,曉。]“乡1”的繁体字。亦作“郷1”。亦作“鄊1”。“鄕1”的新字形。(1)基层行政区划名。后指县以下的农村基层行政单位。(1)周制,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令五家爲比,使之相保;五比爲閭,使之相受;四閭爲族,使之相葬;五族爲黨,使之相救;五黨爲州,使之相賙;五州爲鄉,使之相賓。”郑玄注:“鄉萬二千五百家。”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鄉,德合一君,而徵一國者,其自視也亦若此矣。”成玄英疏:“鄉是萬二千五百家也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五家爲鄰,五鄰爲里,四里爲族,五族爲黨,五黨爲州,五州爲鄉。鄉,萬二千五百户也。”(2)春秋齐制,郊内二千家为一乡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五家爲軌,軌爲之長;十軌爲里,里有司;四里爲連,連爲之長;十連爲鄉,鄉有良人焉。”又:“管子於是制國以爲二十一鄉。”韦昭注:“二千家爲一鄉。”又郊外三千家为一乡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制鄙:三十家爲邑,邑有司;十邑爲卒,卒有卒帥;十卒爲鄉,鄉有鄉帥。”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制五家爲軌,軌有長;六軌爲邑,邑有司;十邑爲率,率有長;十率爲鄉,鄉有良人。”王念孙《读书杂志·管子四》:“率,當依《齊語》作卒。”(3)春秋战国楚制,二千家为一乡。《鹖冠子·王鈇》:“五家爲伍,伍爲之長;十伍爲里,里置有司;四里爲扁(甸),扁(甸)爲之長;十扁(甸)爲鄉,鄉置師。”(4)汉制,万户为乡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大率十里一亭,亭有長;十亭一鄉,鄉有三老、有秩、嗇夫、游徼。”(5)唐宋迄今县级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。《旧唐书·食货志上》:“百户爲里,五里爲鄉。”《宋史·袁燮传》:“合保爲都,合都爲鄉,合鄉爲縣。”清譚嗣同《改并浏阳城乡各书院公启》:“瀏陽書院凡六,城内曰南臺;東鄉曰獅山;曰洞溪;西鄉曰瀏西;南鄉曰文華;北鄉曰文光。”方之《乡长买笔》四:“清早,周红贞就跑到乡里来了。”
(2)区域;地方。
(3)泛指城市以外的农村地区。
(4)指某种境界;情况。
(5)家乡。
(6)辈类。
(7)指身体上的穴位。
(8)古官名。乡大夫的略称。
(9)乡饮酒礼的略称。
(10)通“薌(香)”。[②][xiàng][《集韻》許亮切,去漾,曉。]“乡2”的繁体字。通“向1”。“鄕2”的新字形。
(1)窗户。
(2)方向;方位。
(3)面向,朝着。
(4)去,前往。
(5)趋向。
(6)向往;景仰。
(7)偏向,偏爱。
(8)从前,原先。
(9)面临,将要。参见“鄉2邇”、“鄉2晨”。
(10)介词。表示动作的方向、对象等。
(11)连词。表示假设。相当于“如果”、“假使”。[③][xiǎng][《正字通》音享]“乡3”的繁体字。“鄕3”的新字形。
(1)通“饗(享)”。享用。
(2)通“響”。
鄉字的笔顺读写:
折折撇捺折横横折捺折竖鄉字的说文解字:
【说文解字】中没有查到汉字(鄉)鄉字的说文解字图片:
鄉字的康熙字典解释:
【康熙字典】中没有查到汉字(鄉)鄉字的康熙字典原图:
点击可查看大图鄉字在甲骨文里的写法:
鄉字的源演变:
甲骨文1;
甲骨文2;
甲骨文3;
甲骨文4;
金文1;
金文2;
金文3;
金文4;
小篆卿;
小篆乡;
小篆飨;
小篆卯;
隶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