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名字典:“耳”字起名寓意解析大全
汉字寓意搜索:
耳字的基本信息:
拼音 | ěr | 五行 | 火 |
部首 | 耳 | 部首笔画 | 6 |
是否常用 | 否 | 康熙笔画 | 6 |
五笔 | BGHG | 简体笔画 | 6 |
耳字的取名寓意:
耳字总体寓意是耳字的基本解释:
耳 ěr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(通称“耳朵”):耳背(b坕 )。耳垂。耳鬓厮磨(m)。耳穴。耳聪目明。耳濡目染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
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:耳房。鼎耳
听说:耳闻。耳软。耳顺(指年至六十,听到别人的话,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,后指人六十岁)
文言助词,而已,罢了:想当然耳
文言语气词(大致同“矣”):“且壮士不死则已,死即举大名耳”
EENTauris 笔画数:6; 部首:耳; 笔顺编号:122111
简体字:耳,繁体字:耳。字源详解图片:
耳字的详细解说:
“耳” 是听觉和平衡器官。《说文》 : “耳,主听也。象形。” 甲骨文、金文字形近似, 顺序写作“、 、 ” , 正象一只耳朵的形状。小篆、 《三体石经》写作 “ 、 ” , 已不如甲、 金文直观。 隶书逐步写作“” , 成为今文。“联” 与 “连” 音同义近。《说文》 : “联,连也。从耳连于颊也。从丝, 丝连不绝也。 ”古玺文、小篆写作“、 ” , 字形略异, 字素相同,均由 “耳” 和 “丝”组成。一指耳与脸颊相连,二指用丝将(犯人、俘虏)的耳朵穿在一起,反映了古代战争中一种记功方法。参看“聝” 释文。
耳字的意思:
指耳朵或形状像耳朵的东西。耳字取名好不好?耳字为取名不常用字,寓意一般。注意起名不能只看字,要结合八字起名才吉祥。
耳字的使用比例:
耳字在人名库中出现次数约:2898次,用于第一个字占:87%,男孩名字占50%,女孩名字占:50%。
耳字的寓意:
无内容
带耳字的名字推荐:
男名:耳明 耳宁 耳汀 耳闻 耳洋 耳因 薷耳 盈耳 震耳女名:
带耳字的相关成语:
与耳字相关的诗词:
与耳字同音的文字:
与耳字同部首的文字:
与耳字同五行的文字:
耳字的字源演变:
耳字汉语大字典解释:
[①][ěr][《廣韻》而止切,上止,日。](1)耳朵。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。
(2)像两耳分列两旁之物。
(3)指位置在两旁者。
(4)指形状如耳的食物。
(5)谷物经雨所生的芽。
(6)听到;听说。
(7)附耳而语。
(8)连词。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而”。
(9)语气词。表示限止语气,与“而已”、“罷了”同义。
(10)语气词。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。
(11)姓。明洪熙中有耳元明。[②][réng][《集韻》如蒸切,平蒸,日。]见“耳2孫”。
耳字的笔顺读写:
横竖竖横横横耳字的相关书法:
耳字的说文解字:
【卷十二】【耳部】 编号:7752 耳,[而止切 ],主聽也。象形。凡耳之屬皆从耳。耳字的说文解字图片:
耳字的康熙字典解释:
【未集中】【耳字部】 耳; 康熙笔画:6; 页码:页965第05(点击查看原图)【唐韻】而止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忍止切,音洱。【說文】主聽也。【易·說卦】坎爲耳。【管子·水地篇】腎發爲耳。【淮南子·精神訓】肝主耳。【白虎通】耳者,腎之也。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。【史記·六國表】此與以耳食何異。【註】耳食,不能知味也。 又凡物象耳形者,皆曰耳。【史記·封禪書】有雉登鼎耳。【後漢·五行志】延熹中,京都幘顏短耳長。 又【韻會】助語辭。【論語】女得人焉耳乎。【禮·祭統】夫銘者,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。 又【正韻】語決辭。【史記·高祖紀】與父老約法三章耳。 又【詩·魯頌】六轡耳耳。【傳】耳耳然至盛也。【朱註】耳耳,柔從也。 又爵名。【左傳·昭七年】燕人歸燕姬,賂以瑤罋玉櫝斝耳。【註】斝耳,玉爵。【疏】斝,爵名,以玉爲之,旁有耳,若今之杯,故名耳。 又姓。【正字通】明洪熙中有耳元明。 又人名。老子名李耳。 又地名。【前漢·武帝紀】罷儋耳眞番郡。【註】師古曰:儋耳,本南越地,眞番,本朝鮮地,皆武帝所置也。【後漢·明帝紀】西南哀牢,儋耳,僬僥諸種,前後貢獻。【註】楊浮異物志曰:儋耳,南方夷,生則鏤其頰皮,連耳匡分爲數枝,狀如雞腸,纍纍下垂至肩。 又山名。【書·禹貢】熊耳外方桐柏。【疏】熊耳山,在弘農盧氏縣東,伊水所出。【荆州記】順陽益陽二縣,東北有熊耳山,東西各一峯,如熊耳狀,因以爲名。【齊語】踰大行與辟耳之谿。【註】辟耳,山名。【史記·封禪書】束馬懸車,上耳之山。【註】耳,山名在河南太陽。 又草名。【詩·周南】采采卷耳。【傳】卷耳,苓耳也。廣雅云:枲耳也。【疏】生子如婦人耳中璫,或謂之耳璫,幽州人謂之爵耳。【博雅】耳,馬莧也。 又獸名。【博雅】李耳,虎也。又綠耳,周穆王駿馬名,俗作騄駬。魏時西獻千里馬,色白,兩耳黃,名黃耳。【山海經】丹熏之山,有獸焉,其狀如鼠,而兔首麋身,其音如獋犬,以其尾飛,名曰耳鼠【註】卽鼯鼠,飛生鳥也。【崔豹·古今注】狗,一名黃耳。 又蟲名。【爾雅·釋蟲】螾入耳。【疏】今蚰蜒,喜入耳者。【揚子·方言】蚰,自關而東謂之螾,或謂之入耳。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。【前漢·惠帝紀】內外公孫耳孫。【註】應劭曰:耳孫者,孫之孫也。去曾高遠,但耳聞之。 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如蒸切,音仍。【前漢·惠帝紀】耳孫。【註】晉灼曰:耳孫,孫之曾孫也。師古曰:爾雅,仍孫從己而數,是爲八葉。與晉說相同。仍耳聲相近,蓋一號也。又【諸侯王表】孫之子耳孫。【註】耳音仍。 又【集韻】仍拯切,仍上聲。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。考證:〔【博雅】耳,馬莧也。〕 謹按原文作耳馬莧也,謹於耳上增字。耳字的康熙字典原图:
点击可查看大图耳字在甲骨文里的写法:
耳字的源演变:
甲骨文1;
甲骨文2;
甲骨文3;
甲骨文4;
金文1;
金文2;
金文3;
古玺文联;
小篆耳;
小篆联;
三体石经;
隶书